本想花4800元换一张无瑕的脸蛋
医美祛斑后却出现了
起疱、灼热、刺痛等种种不适
(资料图)
脸上还留下了白斑
近日,湖里区法院审理了
一起涉医美合同纠纷案
事情是这样的
2021年9月
29岁的李女士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家美容公司宣传“皮秒美容”的视频。脸上有黄褐斑的她便想试一试。
她通过微信咨询美容公司客服,客服介绍,“皮秒美容”可以实现全脸祛斑,不会反黑。客服同时还承诺技术、产品、服务均有质量保证。
2021年10月
双方签订了《客户协议确认单》,李女士花4800元购买了祛斑疗程。不料,在实施“皮秒美容”项目后,她的脸颊起了水疱,还出现灼烧、刺痛、神经抽搐等症状。她多次与美容公司联系,对方仅口头表态“要负责到底”。
2021年12月
美容公司向李女士全额退款,并出具承诺书,答应为造成的损害负责。
李女士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白斑,直径大约5厘米,边界清晰。李女士说,美容变成了“毁容”,平时如果不戴口罩,她都不敢出门见人。
2022年1月
李女士自行就医,被诊断为“双侧面颊见片状色素减退斑”。此后,她在医院持续进行激光治疗。
李女士事后才得知,那家美容公司
无卫生许可证、医疗机构资质
为其做手术的医生
也没有医师资质
李女士不仅起诉了美容公司
还把该公司的4名股东也列为被告
要求他们一起担责
法院这样判
庭审时,被告均未到庭参加诉讼。湖里区法院经审理认为:
☛ 美容公司在无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对李女士进行医疗美容服务,造成李女士面部损害,构成违约,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 除了医疗费和因维权而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证据保全费,法院还认为,李女士承受了极大精神痛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酌定为6000元。
☛ 因美容公司已有五个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在身,李女士有权要求公司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补充清偿责任。
近日,湖里区法院判决
美容公司应向李女士
赔偿2.3万余元
公司的4名股东
分别承担补充清偿责任
目前该判决已生效
选医美机构
要注意这三点
法官提醒
谨慎选择医美机构
不要盲目相信网络平台的广告
那么,选择医美机构的时候
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01
营业场所是否为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否则不能进行医疗活动。名称包含诊所、门诊部、医院的公开营业机构一般是获取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机构让人“傻傻分不清楚”,比如**抗衰中心、**研究院、**皮肤管理中心,这些机构单纯从名称上感觉应该是医疗机构,甚至还有比较强的学术性,但有些可能只有生活美容或者科技公司的资质。因此,查看机构的执业许可证非常重要。
02
诊疗人员是否是执业医务人员
从事医疗美容的诊疗活动,必须是有执业医师证书或护士证书的工作人员,并不是穿着白大褂、洗手衣就代表他可以操作相关设备或开展治疗项目。
在激光美容、注射美容这两个领域,非医务工作者上手操作的现象不少见。这些人可能有一些非正规培训证书或者非正规委员会的资格证书,但那些所谓的证书再多,没有执业证书都是没用的。爱美人士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查询医护人员的执业信息。
03
采用的设备、耗材、药物是否合法合规
医美所采用的设备、耗材应该有“械”准字号,即获得国家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药物应该有“药”准字号,即药品生产批准文号 。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用于注射的玻尿酸、胶原蛋白等物品看起来像药品,但实际上是按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审批取得的是“械”准字号。产品如果是“消”“妆”字号,则属于卫生消毒用品、化妆品范畴,只能外用,一定不能用于注射。
另外,市场上还有一些名声很大的耗材或药品,但并未取得在我国上市的许可证书,在国内流通的耗材或药品多数是水货或者仿冒品。医美产品需要专门的物流链条,即使是正品,若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运输,其品质也难以保证,使用起来也有一定的风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