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月夜》 栏目:唐诗鉴赏 作者:情诗网 2004-9-13 7:55:16 浏览:587 相关信息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2、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相关资料图)
3、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4、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5、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6、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7、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8、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9、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
10、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11、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12、这已经透过一层。
13、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14、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15、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16、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17、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18、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19、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20、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21、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2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23、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24、”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25、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6、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27、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28、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29、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30、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31、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32、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33、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34、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35、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36、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37、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38、“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39、“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40、词旨婉切,章法紧密。
41、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霍松林)。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