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刘邦实现了建立汉王朝的霸业,于洛阳宴请文武百官,在谈到自己为何能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时,刘邦直言:
【资料图】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比不上子房的足智多谋;关中坐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军粮源源不断的本领,我比不上萧何;破敌军之势,战必胜,攻必取,用兵如神的才干,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够将他们纳入自己麾下,是我夺取天下的主要原因。”
通过刘邦对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评价,可以看出三人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萧何担任丞相,作为汉朝开国元勋的萧何,其政治才能倍受刘邦赏识,但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总是难以妥善解决,对于善疑的刘邦更是如此。
张良作为刘邦高级幕僚,为何多次劝谏刘邦提防萧何?精通政治权术的刘邦,对于张良的劝谏不可谓不放在心上,本文将通过分析汉初政权的建立时期刘邦及汉初三杰的政治博弈,以期对其原因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张良、萧何与刘邦的关系
1、张良和刘邦之交
张良是刘邦认为在汉初三杰中排第一的能人,他也是三人中唯一做到功成身退的。
张良一生可以说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能够审时度势,以自己独特的为臣处世之道避免了功高盖主之嫌,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提供了一条非常明智的生存之路,因而备受后人褒奖。
张良出生于韩国的大贵族家庭,对韩国有很深的感情,而韩国的灭亡断了他的仕途之路,因此,张良对铲灭韩国的秦朝政权充满了仇恨。
在刺杀秦王失败后,张良颠沛流离,历经世间磨难。他一方面崇尚仁义道德,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头脑,淡泊名利,所以能够在刘邦建立政权后深藏功与名,避免遭了帝王的猜忌。
张良对自己的一生曾概括为:“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为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
张良足智多谋,深明刘邦的帝王心术,也非常懂得君臣相处之道。
在跟着刘邦进军关中灭秦之时,张良一直声称自己“为韩王送沛公”,虽然他将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客卿,但实际上已经是刘邦的主要谋臣,为刘邦渡过难关和建立汉中的巴蜀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他以客卿自居,就不同于刘邦和其他谋臣的关系,而大有朋友之意,这样使得张良在处理君臣关系时,能更为从容。
张良一贯秉持着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避免卷入政治纷争。他不担任实际职务,不掌握实际权力,不求功名利禄,却仍尽心尽力为刘邦出谋划策,深得刘邦的敬重与赞赏,维护了其与刘邦之间超越一般君臣关系的兄弟情谊。
刘邦一直称张良为子房,足见对于张良的尊重,而就是这么一个深明大义、懂得自谦之道的人,为何多次提醒刘邦提防萧何?
张良本意不愿卷入政治纷争,和他有同为谋臣幕僚的萧何,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有竞争关系,但这不符合张良的处世之道,张良从不参与政治清洗,韩信等功臣被诛杀张良也未发挥任何作用,这恐怕还得从萧何本人身上做分析。
2、刘邦与萧何的相识相知
萧何和刘邦出生和官场历练于同一个地方,两人既是老乡,也是莫逆之交,萧何步入官场之初担任秦朝的基层官吏,长期的基层管理生涯,让萧何的仕途得到了充分的锻练,处理行政事务的经验十分丰富,同时也深谙官场之道。
萧何在刘邦担任亭长之时,就一眼看中刘邦的才能,与他相交甚笃,多次给予刘邦庇护和优待。
也正因如此,萧何早期在官场生涯中结识了雄心勃勃的刘邦,为今后其担任大汉王朝的丞相积累了人脉关系,得到刘邦的信任与重用。
也是由于萧何成熟的为臣之道,能妥善处理君臣关系,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君臣危机。
3、刘邦萧何之隙
在楚汉争霸时,刘邦在前线和项羽鏖战,萧何则留守关中,稳固后防大本营,替战争前线运送军粮,深得民心。
汉三年,刘邦和项羽在蓟县一带对峙。
刘邦虽然在前线征战,却多次派使者慰劳丞相萧何,而萧何手下的鲍生也看出了问题之本质,对萧何说:“王...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前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译军所,上益信君。”
萧何听从了这个建议,刘邦得到人质后,果然“大悦”。
“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刘邦站稳脚跟之后,对于他认为有能力与他平起平坐的人物,自然有所忌惮,而作为开国元勋的政治家萧何更深知这一点。
汉十二年之秋,高祖率兵讨伐,虽在外征战,仍多次派使节回京,询问萧何的动向,萧何为表忠心,再次将全部家产捐出,以资助军费。
萧何的门客提醒他:“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为相国,公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必心安。”为了得到刘邦的信任,萧何不惜强买强卖百姓房屋几千万,来降低社会威望,消除刘邦的猜忌。
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对萧何有很多的倚重,视其为“功人”,但因为萧何在关中经营十余年,深得民心,手握实权,刘邦不能不对他有所忌惮,所以经常予以警示。
萧何也是头脑清醒之人,即使自己没及时揣摩透圣意,一旦有门客旁人提醒,就会及时调整博弈策略以求自保。刘邦和萧何之间的政治对弈,其实是形成了以刘邦为主动一方,萧何为被动一方的相对平衡格局,但二人的君臣关系却异常牢固。
二、萧何为何不得不防
1、萧何有治国之才
萧何不仅行事周全谨慎,并且是治国理政一把好手,萧何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行政事务方面。
《史记》曾记载萧何“文无害”,即他能够作文书而无瑕疵,同时,他作为基层官吏,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游刃有余;在关中治理一方,国泰民安、收服民心,成就一番功业的能力,十分强悍。
2、萧何知人善用
萧何不仅行政才能出众,并且有远见卓识和识人之才,在刘邦创业早期,他就与刘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并且为刘邦开辟发掘了韩信这一重要人才,在西汉王朝开国时,也凭借知人善用建立了功勋伟业。
萧何坚信刘邦的才能,并一心一意效命于刘邦,楚汉战争之中,刘邦虽与项羽作战,多次失利,“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如此不利,萧何丝毫没有动摇,反而次次都“兴关中卒,辄补缺”,如此忠于君主的为臣态度,使得萧何能消除刘邦的疑心,得到刘邦的信任与重用。
3、萧何工于心计
萧何不仅有治国理政之才,也有明哲保身的心机。他一贯行事小心谨慎,担任丞相后更是步步谨慎,深自贬抑。
他保全自身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根源上消除刘邦的疑心,二是在刘邦产生疑心,二人有嫌隙之前,便及时动作未雨绸缪。
萧何作为丞相,一心扑在西汉政权的建立上,不似张良那般抽身于朝堂风云之外,可能未能及时的察觉刘邦的猜忌,但由于他广开言路,并能听取采纳门客的建议,于是巧妙的应对了刘邦的一次次猜忌。
汉十一年,刘邦率兵平定反叛,叛乱未定,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韩信为萧何一手发掘和推荐的,萧何为了自保,择清与韩信的关系,只得设计将韩信杀害。
4、萧何权势日增
在楚汉战争期间以及政权建立后诛杀异姓王的过程中,萧何立下了赫赫功勋,声望日增。
他担任丞相时位高权重,加上萧何在关中期间苦心经营,收获民心,由于劳苦功高,萧何几乎成为汉朝建立的第一大功臣,刘邦大肆封赏,连同萧何的父子兄弟等十余人都受封食邑。
虽然萧何一心忠于刘邦,从楚汉相争到建立汉政权后,他从未表现出二心,但随着他的权势日益增强,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刘邦的猜忌。
萧何在诛杀韩信的过程中立功,被晋封为相国,还益封五千户,刘邦虽表面上对其封官加爵,实际上也在暗中观察萧何的表现,不能做到彻底对萧何放心。
总结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分别在君臣之道、治国理政、行军打仗方面有着过人的本领,也是史书津津乐道的对象。
他们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与君权的纠葛,既有他们主观性格上的决策,也有客观的时代条件影响。
萧何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不可用一般的君和相之间关系来概括,但总体上可以作为君权和相权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典范。
萧何为人谨慎,办事周全,有治国理政之才,且有知人善用之能,并一直在国家政权的中心周旋,可以说相当不容易。
而张良作为协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重要幕僚,他深知萧何之才不下刘邦,多次站在巩固汉政权的角度,对刘邦适时的提醒,也可认为是必要且及时的。
或许没有张良的提醒,萧何也将一直忠心不二,但作为独揽大权的君王对威胁政权之人心存疑心是本能,若无防人之心,任由臣子的权力膨胀发展,历史的走向会如何,或许要另说了。
参考文献
1.《史记·汉高祖本记》
2.《汉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