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慧山地农业 重庆“农业硅谷”蹚出新路

2023-08-01 10:36:48 来源:科技日报
7月27日,重庆市农科院举行了2023年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观摩会,聚焦重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科技需求,汇集展示了粮经作物、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乡村经济和信息等多个学科的创新成果。

创新育种技术助力山区农业增效

7月,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内的水稻田郁郁葱葱。这是“神9优28”水稻品种,能够淹水后正常发芽,整精米率达65%以上。这里的“淹水”指水稻淹水直播栽培技术,为国内首创。简单来说,不用育秧或移栽,种子浸泡后直接撒播到田里,保持不高于3厘米的水深,15天左右秧苗就可以露出水面。

水稻优新品种展示。赵国淦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解决重庆丘陵山地机械化种植水稻难度大、防治杂草的除草剂用量大等问题,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李贤勇研究员带领的水稻研究团队从全国各地搜集到近万份资源材料,选出能够在淹水条件下正常发芽的资源材料或者亲本,进而配组耐淹水新品种。

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淹水直播不仅省力省时,还可实现“以水压草”,减少除草剂的施用,利于农业环保。目前该技术已在重庆、四川、广西、福建等地累计示范推广30余万亩,每亩较普通直播技术可节本增收150元以上。

仲夏时节,正是玉米、大豆生长旺盛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既缓解了大豆与玉米抢地问题,又增加了大豆产量,生产上切实可行。”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科研人员刘春英介绍,近年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渝得到推广,达到亩产玉米500公斤、大豆100公斤,综合亩产值约2000元,纯收益800元以上,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农户们的收入。

除现场展示外,记者还从在綦江区石壕镇万隆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地的负责人处了解到,“今年,该村种植采用了‘2+3’模式(即两行玉米+三行大豆),在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的同时,解决大豆连种减产的弊端,保证丰收。”

此外,园区内还展出鲜食糯玉米、干制加工型辣椒新品种、超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早市绿茶、高山蔬菜和特色品种等育种技术。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加持下,重庆农业锻长板补短板,涌现出连续两次打破国内冬油菜品种含油量最高纪录的“庆油3号”“庆油8号”,优质高产、绿色安全、轻简栽培水稻品种“神9优28”,全国辣椒市场8个辣椒代表品种行业用语之一的“艳椒”等一大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农业科技成果,助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8年的58.6%提升到2022年的62%,实现2022年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012.05亿元,同比增长4.0%。

数字为基层农业生产添“智”

在泥泞斜坡上,一台农用作业车正在向上攀爬,不时调转前进方向,操作配备作业机具。“这是TS6000电动无人驾驶多功能作业车,为国内首款采用全电力驱动的小型轮式无人驾驶农机。”科技人员佘晓明介绍,该机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节能等特点,可以原地转向及30度爬坡等功能,完全适合丘陵山地各种地形地貌作业。目前,该作业车已在九龙坡区、江津区等地推广应用10多台,预计明年投入小批量生产。

TS6000电动无人驾驶多功能作业车操作展示。杨敏供图

在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内宽敞明亮的鱼菜共生AI(人工智能)工厂,数十个现代集约化养殖池上方,轨道式机器人穿梭而过,向池中自动投喂饵料,密密麻麻的鱼儿欢快抢食,溅起阵阵水花。养殖池另一侧,潮汐式育苗智能物流系统运转不停,一盘盘有机种植的绿色蔬菜在传送带上有序流转,只需极少人工操作即可保障工厂运行。

这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经过7年努力,打造的国内首家工厂化鱼菜共生生产技术装备创新研发平台——鱼菜共生AI工厂。目前,工厂蔬菜单位面积产量高,年产量20吨/亩,养鱼密度100公斤/立方米,饵料系数降低20%,生长周期缩短1/2。此外,通过种养耦合全循环,蔬菜栽培氮肥全替代,每年还可节水节肥50%以上,整体节省劳动力80%以上。

“下一步,重庆将持续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深化拓展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等智慧农业四大行动。”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刘贵忠表示,重庆将重点开展丘陵山地智能农机装备、复杂气候地形农业遥感监测、图像识别与动植物生长模型研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区域创新分中心(西南)、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创建,深化拓展“数字农业+金融+保险”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同时深入开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服务数字农业发展能力。

标签:

推荐阅读>